首页/专题/最美音乐城市/人物访谈

王晓岭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 2019-08-07 18:37

歌唱中国|王晓岭:词作家的念白 —— 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声音


建筑是一座城市时代变迁中最为直观的风貌体现,而歌曲就像是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它印刻在时间的记忆里,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某地某时某刻某一段旋律让你情不自禁的哼唱,这就是声音的记忆,我们用音乐记录一座城、激励一代人、共筑一个梦。


成长路上的音乐记忆


王晓岭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音乐工作者,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词作家。 《看见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战士歌唱东方红》等等军旅歌曲的创作皆出自王晓岭父母之手。家庭的熏陶与部队的音乐文化对王晓岭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代,由乔羽先生作词,刘炽先生作曲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王晓岭不能忘怀的童年记忆,上小学时的王晓岭去北海公园划船就唱着这首歌,直到他有了下一代,带着孩子去北海公园划船仍然听着这首歌,如今又有了孙女,再去北海公园,传唱着的依旧是这首歌。因此一首好的歌曲,它是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尽管王晓岭十分喜欢音乐,但在当时“科学救国”振兴国家国防事业的大时代背景下,他的理想是投身于研究“火箭”,后来随着“文革”的爆发,王晓岭的学业受到了中断,但这并不能熄灭他满腔的报国热情,转而投身于军旅。


从小喜欢诗词的他,在进入部队时就带了两本书:《毛主席语录》和《外国名歌200首》,这两本书陪伴了他七年的连队生活。


当兵的人


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人民军队的建设要服从于改革开放的大局。王晓岭随部队文工团赴南方边疆作战,这是一场和平年代下的战争。在南疆的半年里,他们用歌声为战士们一次次的出征送行,蹲猫耳洞、过炮火封锁区、地雷阵,军人们浴血奋战保卫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当兵的人》这首歌的歌词是王晓岭站在烈士陵园中完成的,在他面前是奉献了青春与热血的烈士们的墓碑,在他身后是发展建设中日益强大的祖国,青山不语,威严肃穆,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这一切铸就了有血有肉的词作。


在人人都为实现中国梦的今天,王晓岭创作了新时代下的军歌《强军战歌》“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强军战歌》与《当兵的人》一脉相承,体现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的本色。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军旅歌曲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振奋着军心与民心,它是一个时代的强音。

 

一首歌,一座城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首好的城市歌曲是一座城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形象的代表。而一首好的城市歌曲的创作离不开创作者对这座城市深刻的生活体验。王晓岭曾经写过《深圳情》的歌词。八十年代中期,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充满着年轻的活力。王晓岭初到这座新兴的城市给他最为直观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商业的繁荣以及行色匆忙的年轻人。这些景象深深地感染着他,但创作一首歌曲他认为这些直观的印象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城市的表象要去更深入的探究城市的精神与品位,城市文化的积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基因与人是分不开的,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打拼才形成了一座城市的繁荣。了解一座城市,融入一座城市并深深热爱这座城市,那么你就会找到一个情感的切入点:“深圳春也深,深圳秋也深,世上多少美的花,在这里扎下根。无论你是新来的客,无论你是久住的人,深圳深圳,深深印在我们的心。”


城市歌曲是不同时代中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不同人群以不同的心境在不同的地点写下自己真情实感的传递。当你准备去一座城市的时候它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当你要离开一座城市的时候它又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对于当下乐坛“口水歌”过多,精品不足,反映现实力作不足的现象,王晓岭认为“存在即有合理的因素”,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音乐都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某种生活状态 。但口水歌并不等同于流行歌曲,一首好的音乐歌曲它应该“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


今年70岁的王晓岭仍保持着创作的热忱,他坚持用歌曲词作反应新时代的新生活对我们的影响和促进,同时在保持为老百姓们所喜爱的基础上提高歌曲的艺术含量,跟住时代发展的脚步,笔耕不辍,记录着时代的声音。(周雪妮)

上一篇: 玛拉沁夫
下一篇: 熊炜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