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4日到目前,我始终坚持在采访一线。其中,从1月24日到2月4日,短短不到10天时间,累计原创稿件59篇,包含多篇现场特写。还有通过长达12小时的现场连线采访,创作出《连续奋战4天4夜、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重庆小伙说:一切辛苦都值得》,阅读超70万;抗疫情日记《全天在抗疫情前沿,最平凡的女交巡警一天》,阅读超54万;抗疫现场《五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温暖 55岁交巡警的心》,阅读超82万,这些稿件均被评为好稿。这些稿件,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五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温暖 55岁交巡警的心》,和他们一起守防控检测点,虽然很辛苦,却有感动、理解,还有温暖。
辛苦+困难:检测点在喇叭口 人冻得直哆嗦
1月30日起,我市实施更加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对所有非渝籍车辆及驾乘人员实施劝返,对渝籍车辆及驾乘人员严格管控,而北碚区是我市到目前还没有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两个区县之一。对此,北碚从1月30日起在全区高速公路出口及国省县道等主要路口设置31个疫情防控临时检测点,更好地阻断疫情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1月31日深夜22时许,我来到重庆三环合长高速公路三圣收费站出口疫情防控临时检测点采访。当时主城区下起了小雨,气温骤降3摄氏度,此时当地气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站在疫情防控临时检测点外,人冻得直哆嗦。
我到检测点后,发现三圣收费站位于两座大山的山凹中,收费站出口像一个喇叭,临时检测点刚好位于喇叭口不到100米,寒风不断吹向临时检测点。在这里执勤的是55岁交巡警陈远鸿和女同事刘琳,以及三圣镇政府的3名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检测点是临时用彩条布搭建而成,四处漏风,他们只能靠两个烤火炉取暖。
我在这个疫情防控临时检测点外站了10多分钟,就冷得发抖,露在外面的手因为冷记录都有一些困难,而他们却已坚守了约8个小时。
这个临时检测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吃饭很困难。陈远鸿告诉我,他们吃饭只能靠送,全是三圣镇政府派人送盒饭,大家因为要忙着检查过往车辆,大家只能轮流吃饭,到最后吃饭的时候,盒饭早已冷了,只能一口饭,一口开水,混着吃。
理解+感动:不愿给别人“惹祸” 听从劝导返家
当时,北碚区拒绝本区以外的车辆进入,在个检测点,驾驶员需要出示身份证,如果身份证显示是北碚就可以放行,如果不是均要返回。我在现场看到,很多江北、渝北等区的驾驶员都被一一返还回去,这让我很感动,大家对疫情期间的管控表示理解。
其中有一辆江北的驾驶员,带着老婆和4岁的女孩,准备回北碚父母家住,他们晚上出发,三个人还穿着睡衣、戴着口罩。
驾驶员告诉我,从1月24日到1月31日,北碚没有发现一例确诊病例,他们想到北碚最安全,而且1月30日开始管得更严格,他们就想早点回北碚父母家住几天。
陈远鸿和同事刘琳劝这名驾驶员,暂时就不要回家,现在北碚这样安全,回去万一有一个意外,不仅给父母带来不安全因素,而且也让其他人处在危险之中。经过交巡警10多分钟耐心劝导,这名驾驶员和老婆最后表示理解 ,在车上给父母打电话说明情况后,调头回了江北。
温暖+爱心:周边居民送来五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
我在这个防控检测点,守了2个多小时,到了凌晨,气温只有2摄氏度左右,更加寒冷了,陈远鸿劝我离开。我正准备走时,一名住在检测点附近山上的快递小哥骑着一辆摩托车,来到检测点,给大家送来了一盒五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说“你们辛苦了,你们在这儿守了一天,都没有吃上一口饭”。
虽然红薯不值钱,但是我看到了居民对疫情防控的理解,以及关心,他用实际行动体现出一片爱心,对防控人员是一种鼓励,也温暖他们的人,礼轻情意重。
这些天以来,我去过很多现场:公交车站、机场、医院、高速公路路口等,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大家对疫情防控的理解和支持,大家都很自觉的戴口罩、体量检测等。
我想,我们能取得疫情防控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市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份功劳应该有他们一份。(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来稿)


电话 : 010-65367464
邮箱 : info@hubp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