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立即启动报道机制,编采人员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战斗”中来。
最新疫情资讯、成都最新举措、民众关切热点、科普知识传递……作为网络媒体,我们用一条条报道、一个个专题和新媒体产品尽力去记录这场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肺炎疫情。作为成都市党网,我们尤其注重记录成都从上到下如何战斗,如何应对的点点滴滴,并从这些点滴中,挖掘值得书写的人或事。
从疫情爆发截止现在,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刊发相关报道已近万条,推出了《成都战疫的999个瞬间》《战疫——电子防毒口罩》《成都战疫群英谱》《面对疫情,我们上班时该注意什么?》《@成都人 这时别放松》《@少侠 奥利给》等一大批融媒体产品。
累是常态,但心里的激情与对新闻的追求是永不停止的发动机,催促着新闻人的脚步。以下是全搜索三位编采人员的疫情报笔记。
【记者胡科】
看到乔甫挥手的一瞬间 我哭了
大年初一早上6点半,距离我新年第一个采访还有1个小时。
我在从成都锦江大道打了一辆专车,朝电信南路赶。路上没什么车,坐在车上,我和戴着口罩的司机都没有讲话,快下车时候,他把车窗摇下来,叹了一口气。
车停在电信南路一个老小区外,我下了车。看了看手机,还不到7点。
天气特别冷,马路上偶有行人。我站在路灯下一边跺脚,一边等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专家乔甫的出现。作为国家卫健委指派的四川省第一名感染专家,他从事感控工作15年,参加过2008年512抗震救灾,也是国际应急医疗队防疫组组员。这次将乘坐动车去武汉支援。
7点整,陆陆续续有记者来到现场。大家都没怎么讲话,气氛有点凝重。
7点30分,乔甫出现了。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戴着蓝色口罩,提着一个小小的行李箱。所有人围着他,想听听这位首个出征的“战士”会讲些什么。但乔甫话很少,他只是说,这次主要是与武汉的感染同道一起战斗,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等各项感控措施,降低院内感染风险。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感控”这个专业,也第一次觉得“感控”其实也很危险。简单说了几句,乔甫就拉着行李箱有点着急地往外走,一群人跟在后面,乔甫还是没怎么讲话,临上车前,他说,“这次去武汉,是去战斗的!我们一定会胜利。”
他上车时,后面有位穿白色羽绒服的小个子女记者,突然挤到前面来,用略带哭腔的声音喊出来:“平安回来啊!”这好像一块小石头,激起现场所有人的情绪来。电视台摄像大哥憋了一口气,沉闷地吼了一句,“一定要平安!”紧接着,身后“平安”、“注意安全”、“加油”的声音陆续响起。乔甫反正很淡定,他坐在车门旁边,一边点头,一边给大家挥手再见,他笑着说,“好,大家都加油,大家都平安。”看着乔甫笑着挥手,我心里有说不上来的难受,然后就在寒风中悄悄的哭了起来。车门“嘭”的一声关上,车朝着成都东站的方向开去,众人目送着那辆车,越走越远。
我想不论再过多少年,我都会记得1月25日早晨7点30分。成都医生乔甫孤身一人,提着小小的行李箱从家出发去高铁站。早上8点有一列从成都开往荆州的动车,为了把乔甫送到抗疫最前线,动车又往前多开了200公里。
这趟动车载着最勇敢、最坚决的逆行者从成都出发,犹如一枚导弹,奔向新冠病毒。
(华西医院感控专家乔甫成为四川第一位赶赴武汉的医护人员。)
(早上七点,成都的天还没有亮。胡科在寒风中等着采访乔甫。)
凌晨4点 我在震中采访村支书
从大年三十开始,我就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每天,需要跟进各类线索,将各部门最新举措、防疫抗疫政策以及科普信息及时传递给网友。但让我没有预料到的是,在疫情期间,还出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小插曲”——2月3日0时5分,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5.1级地震。
地震后,朋友圈像炸锅一样,“现场怎么样啊?”“感觉摇得有点凶,有没有人受伤?”手机里不断跳出的各种消息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跑应急办和消防系统的一名记者,我意识到,现在最重要的是准确迅速地将地震相关信息传递出去。于是,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应急办和消防部门,了解地震最新的情况,并将稿件和视频发给后端编辑。
在更新了一波即时消息后,凌晨2点,我接到通知,需要马上赶赴震中。
青白江区福洪镇南岳村是位于震中的一个小村庄。根据导航显示,从成都锦江大道附近出发,全程约45公里。想要抵达这个小村,需要经过一段长长的盘山公路。由于下着小雨,路上随处可见滚落的飞石,我和司机袁师傅足足行驶了2个多小时才达到南岳村。由于对路线不熟悉,村里小路也很多,小路窄到刚好够一辆捷达车通行,我们在山上迷路了。山上信号不好,导航不给力,我和袁师只能凭感觉,麻起胆子慢慢朝前开,“死路!”“这条也是死路!”在尝试了四、五次不同路线后,凌晨4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南岳村18组,和村支书张国辉碰上面。此时,他和巡逻组的队员们打着手电筒,正在对一户村民受损的附房(主要是平时做饭、放东西的地方)进行查勘和信息登记。
万幸的是截止当天凌晨5点,全村仅有这间附房出现了垮塌的情况。而这户村民也已得到了妥善安置。
采访完张国辉后,我坐在车里用手机写稿子。下着雨的山上非常冷,打字手都在哆嗦,凌晨5点半,我把写好的稿子《现场目击:震后村上连夜排查》和剪辑完成的视频发回后方。
凌晨6点半左右,我们回到成都。下高速公路要进行例行体温检查,检查到我时,报警器响了,我有点紧张。工作人员立刻让我到复查点进行了二次检查,体温正常。至此,我从0时5分就开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月3日凌晨,胡科在采访中。)
【编辑龙昱丹】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一副眼镜、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身睡衣……很难想象,我保持这种状态上班已经40多天了。
今年,是我从事新闻行业的第二年。在我的印象里,“疫情”“传染”“隔离”这样的字眼,原本仅是国际新闻里的关键词。17年前的非典,留在我脑海里的也只有学校大锅汤药的记忆。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灾难,也是我第一次以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
2020年1月23日,我乘上了回家的动车,按照“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惯例,春节期间,我们的值班也不停歇。原本以为这跟以往的节假日没有区别,但随着疫情蔓延,海量信息以秒为单位迅速传播开来,而我们的工作也变得异常紧张、繁忙。
“四川省确诊第一例病例”“湖北省新增确诊病例**例”“全国新增病例**例”……
手机上各类消息不断被push出来;记者回传的稿件仿佛没有中止的时候;QQ工作群、微信联络群里的消息提示声连成一片……微信步数从来没有这样少过,从每天早上睁开眼坐到电脑前开始,基本上就不会再挪动,有时候连饭也是家人端过来在电脑前吃。就像同事描述的那样:“一天下来,操作键盘的手就像鸡爪一样僵硬。”
但作为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的微博编辑,我的职责就是必须在将一条条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出去。当我看着在经由我编发出的信息里,全国援助湖北的医疗人员由几百人、几千人到超过4万人,“四川援助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变为“第九批、第十批”,前线奋战、后方支援、全力以赴、尽己所能,我就感到虽然我在家里、在电脑前,也以另一种方式在伴随他们一起奋斗。
3月了,今日成都天晴。新闻里说珞珈山的樱花已漫山开遍。我们大家再努力一把,冬已尽、春随至……
(龙昱丹的值班日常,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
【编辑邓思璐】
看见凌晨5点的成都
2月3日零时05分,我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突然,一阵剧烈的震动把我从床上惊起,凭借经验,我判断这是一场级数不小的地震。我立即爬起来坐在电脑前,准备突发报道。
疫情发生以来,我就一直处于居家值班状态。疫情进展、及时动态、各方驰援、成都防控措施、基层排查......我和其他同事一起,综合使用网络专题、视频、H5、海报等各类新媒体手段对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进行全方位报道。特殊时期,信息量大,我们都放弃了休假。每天一睁眼,信息就蜂拥而至。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稿,在这段日子里,熬夜已是常态。
很快,我从地震局通报中得知,这次地震发生在成都青白江区,5.1级。青白江是成都周边的区县,这让我的神经有些紧绷,担心是否有人员伤亡或其他损失。
我立即联系了震中和周边紧邻的金堂县的一些朋友、熟人,了解当地情况。记者同事们很快传来消息,省市应急管理部门、多支消防支队已经出发,前往震中排查,准备救灾。我立即综合各方信息,按照突发报道流程,对地震详情、应急响应等情况进行动态报道。
很快,前往震中采访的记者也出发了,我们俩保持着密切地沟通,商议报道方向。在等待记者发挥第一手现场报道的时间里,我随时关注着应急管理局、消防等多个渠道的信息发布。这次地震很快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大开脑洞,我也密切关注着网上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报道方向。
所幸,记者到达现场后,确认此次地震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此时我悬着的心才放下。将记者传回的稿件、视频等一并编辑完毕之后,我伸了伸懒腰,从电脑前站起来。此时一看时间,已是凌晨5点。寒风吹过,我才发现自己忘了关窗。窗外的成都还沉睡着,只有昏黄的街灯和远处大楼的零星灯光,在等待着新的一天阳光的出现。
在我的编辑工作中,这样夜晚,过去时常出现,未来也会不断重演。不同的突发事件,同样的新闻热情。我希望,能将这份热爱永远地保持下去。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编辑邓思璐在值班中。)


电话 : 010-65367464
邮箱 : info@hubp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