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入驻

电话 : 010-65367464

邮箱 : info@hubpd.com

入驻流程:

前期沟通 获取资料 签署协议 实施对接

“党媒平台”客户端
手机扫描二维码 或 点击这里 进入下载页
呼吸治疗师:活跃在战疫一线的“特种兵”

呼吸治疗师:活跃在战疫一线的“特种兵”

川报观察
2020-03-11 21:39

川报观察记者 李寰 袁敏/文 杨树/图

3月1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倪忠时刻关注着病床旁呼吸机数据的变化。除了全套包裹严实的防护装备外,倪忠还特别加佩戴了一副面罩。近距离负责重症患者的气道和呼吸管理,是倪忠在病房的主要工作。

目前,四川已派出了1463人的医疗队支援湖北。除呼吸与危重症、感染、急诊等精英团队外,在这支队伍中,还有3名特别的队员,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呼吸治疗师倪忠、王鹏和薛杨。

“这是专为前线医疗队配备的‘特种兵’,是确保打胜仗的一支尖兵。”征战武汉,与严重侵袭呼吸系统未知病毒过招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罗凤鸣说。

呼吸关乎生命 他们为患者多争一口气

“今天,需要重点关注4名患者的呼吸情况,要多为他们争一口气。”3月10日,在重症病房值守,每一位患者的呼吸情况,倪忠都记在心头。

倪忠快步走到35床患者的身边,对这位氧饱和度跌破警戒线的重症患者实施了经鼻高流量氧疗的应急措施,患者的呼吸状况得以好转。“评估患者在什么时候需要怎样的呼吸支持,这就是呼吸治疗师所的强项了。”倪忠说。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四川医疗队负责了80张床位患者的救治,这其中的不少患者是棘手的重症与危重症患者。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机械通气治疗、气道管理、人工气道建立等10余种与气道和呼吸相关的工作,是呼吸治疗师负责的责任田。

武汉一线的鏖战中,呼吸治疗师们时刻直面惊险的紧急抢救。

“心跳微弱,肺部坍塌,情况危急。”发生在武汉重症病房的一次抢救,让王鹏记忆深刻。

出现危急情况的,是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即使在高流速吸氧联合无创通气的情况下,这名患者的氧饱和度依然只有50%左右,生命危在旦夕。王鹏和呼吸科专家们紧急讨论,随即做出了“插管抢救”的决定。

但让人揪心的是,病人插管后氧合指数却进一步下降,最低达到了2%。“患者的心跳几乎都要停止了,这是我所处理的病人氧饱最低的状态。”

危急关头,王鹏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肺复张”。

“患者的肺部已经塌陷,我的想法是用呼吸机将肺泡打开。”王鹏也知道,这样的操作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对患者的心脏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没有第二种办法可以抢回患者的生命了。”

放手一搏。换来了令人欣喜的结果,患者的氧饱和度从30%直线上升,70%,80%,90%。在场所有的医护人员击掌祝贺,因为这表明患者基本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目前,该患者已经顺利拔管,生活可以自理。“我这条命,是你们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的。”每次到房间时,王鹏总能收到诚挚的谢意。

“特种兵”活跃一线 成为值得信赖的帮手

落日余晖下,阳光洒落在一名患者和病床旁医务人员的身上,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伸出右手,比划出了胜利的手势。

这张在武汉一线拍摄的照片,主角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呼吸治疗师刘凯,也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4届的毕业生。在护送一名患者做CT检查途中,他们停下了脚步,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一张在网络意外爆红的照片,也让呼吸治疗师这一职业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

如果说医生是船长,那么呼吸治疗师就是水手,各司其职,共同为患者保驾护航。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系首任系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给出了形象的比喻,“呼吸内科医生相当于T字母的‘横’,要求知识面广。面对患者,医生不能只关注治疗呼吸方面的疾病,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医学知识,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检查和治疗。而呼吸治疗师则相当于T字母的‘竖’,要求他们针对呼吸这一项单一的治疗,非常深入细致地对患者实施救治。”

梁宗安说,细节决定成败,一名优秀的呼吸治疗师,除了操作各种呼吸机,还会重症超声、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等高级别生命支持设备的管理,要非常熟练地掌握各种呼吸器械的操作,呼吸治疗的方法。他们属于重症监护室里名副其实的“特种兵”,护航生命的“舵手”。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培养呼吸治疗师的医学院,在此次疫情防控的临床诊疗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向武汉一线派出了3名呼吸治疗师,并向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派出了5名呼吸治疗师前去支援。梁宗安说,“目前,这8名呼吸治疗师依然坚守在临床救治一线,成为前方医疗团队值得信赖的帮手。”

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防控临床一线的救治中,仅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走出的呼吸治疗毕业生就达到了30余人,活跃在武汉、成都、上海、重庆等全国10余个省市医疗机构。

截至3月6日,这批由四川培养的呼吸治疗师已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平均工作27.5天,坚守时间最长者已连续工作51天,成为活跃在战疫一线另一支备受关注的“特种兵”。

新兴职业需求旺盛 长远发展需补上短板

“刘老师,新收病人,请支持。”3月10日下午17点15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神经重症治疗病房,刘婷婷的手机响起。这是值班医生打来的电话,一名呼吸衰竭病人需要刘婷婷的支持。

在ICU病房,呼吸治疗师刘婷婷早已习惯了来自治疗团队的这样紧急召唤。2005年,刘婷婷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毕业,成为工作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的一名呼吸治疗师。

呼吸治疗专业源自美国,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但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职业。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二个设置“呼吸治疗”方向的医学院校,川内唯一一家培养呼吸治疗师的医疗机构。1997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正式开办呼吸治疗专业,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2000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将呼吸治疗师的培养模式调整为本科4年制,学生毕业后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到2014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开始设立呼吸治疗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目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呼吸治疗专业毕业生已达到259名,主要分布在国内大型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

“实在太抢手,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各大医院给抢完了。”梁宗安介绍,理论上来说,呼吸治疗师应该是ICU病房的标配。但由于目前我国在呼吸治疗师的人才培养上无法满足,因此这项职业还很稀缺,只有一些综合实力很强的三甲医院才配备了呼吸治疗师。

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呼吸治疗师”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认可均有关系。一方面,“呼吸治疗专业”没有被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只是以医学技术系呼吸治疗方向的形式存在,在招生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呼吸治疗师在此前还没有以“职业”的形式被认定,很多从事呼吸治疗的人员所持有的是技师证,或是一些医生、护士改行从事呼吸治疗领域的工作。

“在与各地师兄弟们的交流中,大家在工作中有激情,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已在呼吸治疗师岗位上工作15年,刘婷婷看到了呼吸治疗师这一岗位的长远发展存在的短板——呼吸治疗师的身份仍显“尴尬”。刘婷婷认为,目前,全国仍没有出台专门的呼吸师资质认证和考核标准,对于目前已经从事呼吸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其职称晋升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呼吸治疗师陷入有需求、身份遇‘尴尬’的境地,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3月2日,人社部等多部门向社会发布16个新职业,呼吸治疗师位列其中。突破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瓶颈,是新职业发布的重要指向。


本文由 融合号 编辑发布
分享
热门新闻
 
广告
联系我们
010-65367464(机构入驻)
010-65367469 65367470(渠道合作)

邮箱:info@hubpd.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