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哔哩哔哩协办的“Z世代 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来自有关部委、高校、媒体及互联网企业界代表共50余人,围绕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工作展开探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桢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价值观塑造是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互联网时代,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群体的现代信息素养教育,将其纳入价值观塑造的结构体系当中。当代青少年不仅要成为新技术的消费者,而且要成为创造者,搭建一个真正的晴朗的、正直网络空间,需要青少年自身的积极参与。
陆士桢指出,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塑造需要与时俱进,价值观塑造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吸收和融汇时代精神,创新发展。价值观塑造的核心是要立足于人的积极性社会发展。要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儿童工作的认识和能力,切实优化价值观塑造整体环境。要实现好的价值观教育、社会环境的建设一个也不能少,一个部门也不能丢。
陆士桢认为,价值观在我们来讲是塑造,对儿童来讲就是成长的一部分,主体是孩子。对此,她提出七点建议:
第一,以孩子现代的、日常的视角,帮助他们加深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把握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要善于挖掘传统当中的现代元素,学会用现代思维和现代语言逻辑去包装传统,从现在具体发展的视角出发。
第二,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处理好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和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化、深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三,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引导孩子价值观学习当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体验,让孩子真正成为价值观塑造的主体,注重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
第四,从正确认知、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构建价值观塑造的结构体系,重视观念的形成与巩固,重视道德选择与表达能力的塑造,重视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第五,重视儿童群体的互动作用,通过正式、非正式的组织建设,帮助儿童学会把握“关系”这一人与社会的本质要素。
第六,注重提升青少年儿童的现代化素养。现代人是有现代生活方式的人。要培养青少年群体乐于接受新观念,面向社会和未来,对集体的依赖感更加强烈,把劳动看成对工作的责任感,注重效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第七,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现代信息素养教育形成,将其纳入价值观塑造的结构体系当中。所谓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特别强调技术,但不仅仅是技术,要有检索、分析、推理、鉴别、评价、传播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特别强调个体在信息社会当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要激发青少年群体的“技术兴趣”;强调工具操作技能;注重自身技术和科学素养的学习。

                    
                        
                
                            
            
 电话 : 010-65367464
 邮箱 : info@hubp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