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哔哩哔哩协办的“Z世代 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来自有关部委、高校、媒体及互联网企业界代表共50余人,围绕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工作展开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毅华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我们要做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价值观的塑造工作,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现在身处的语境。如果我们现在对所处的环境不够清醒,很难和青少年产生交流和对接。
方毅华说,今天的青少年跟父辈相比,最为深刻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不能例外。这种思维方式几个特征可以概括为:强调否定性、去中心化、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拼贴、复制、解构以及多元性、娱乐化、消费性都是它的特征,和传统的建设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媒体的影响很大:一是解构。现在是草根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就是草根狂欢的大舞台。二是复制拼贴,原创的东西越来越少,离真相反而越来越远。三是媒体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这都对主流媒体做好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2019年,新华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作了一个融媒体产品标题叫《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虽然是一串数字,但实际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简谱,得到了年轻网友的追捧。其成功的核心在于运维兼备,用户连接。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连接,内容+形态+关系+场景,因为场景化的传播是当今最流行的、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它也都用到了,都用足了,而且标题一看都会被吸引。快速进入主题、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表达手段构建视听的场景等一些全新的新闻叙事手段,是非常值得大家借鉴的。


电话 : 010-65367464
邮箱 : info@hubp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