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最美音乐城市/人物访谈

孟卫东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 2019-08-07 18:39

孟主席


《同一首歌》作曲孟卫东:希望创作出让更多人喜爱的音乐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今夜无眠,今夜无眠”“大风车吱呀吱呀哟哟地转”,《同一首歌》《今夜无眠》《大风车》……这些脍炙人口、传唱度极高的歌曲都出自作曲家孟卫东之手。其实,还有许多熟悉的旋律,比如《新闻联播》延用30多年的片头曲,也由孟卫东作曲。这位作曲家把创作出让更多人喜爱的音乐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他创作的歌曲优美、柔情、动人,记者采访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家孟卫东,请他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和心得。

记者:你被观众称作“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的作曲家,你创作的《新闻联播》片头曲已延用30余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请你讲述一下这首曲子的创作经历。

孟卫东: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音乐编导找到我,说要做一个16秒长的片头曲给《新闻联播》,要庄严也要亲切,既要有国家形象,也要体现大台风范。当时找了两个人写,其中一个是我,两人分头创作了若干段音乐。我先后写了十一二段,这十一二段是不同情绪的,有激扬的,有温馨的,有明快的,我希望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与“国家级”相符。最后选用的这段属于比较庄重的。虽然只有16秒,也分ABC三段,有引子、主部,还有结尾,是一个完整的三段体。

记者:你还给央视写过其他一些片头曲。

孟卫东:有了第一次合作,后面合作也多了起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每次邀约我都会写若干条,这次没用的,就拿去当其他节目的片头曲了。那会儿央视频道不多,节目也没现在多,所以打开电视,很多节目的片头曲都是我写的。像当时的《大风车》《神州风采》《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早间新闻》等等。

记者:你创作的《同一首歌》同样具有轰动效应。这首歌后来被用作大型系列歌会的总题目和主题歌,被无数演员和合唱团演唱,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孟卫东:想一想这也30年了。这是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电视直播创作的。当时有一个4分30秒的信号时间,这个时间要播一首歌。我有过两次打擂的经历,一个是《新闻联播》片头曲的创作,另一个就是这首歌了。当时陈哲的词已经写好了,请了四位作曲家来谱曲。写的时候我不知道,到录音棚一看,怎么大家都来了,原来都是为同一件事而来。我创作的这首歌整体是有爱、温情的,契合亚运会的主题,就像歌词里唱的“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记者:有人称你作品的轰动效应建立在“优美的曲调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独特基础之上”,你认同这种看法吗?你的创作追求是怎样的?

孟卫东:曲调还是尽可能的要优美,要好听。民族风格不见得都有,但我对中国民间的、民族的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比如民歌、曲艺和戏曲。至于创作追求,我希望我写的东西人们喜欢听,当然很难做到所有人都喜欢,但是能为一部分人喜欢,或者是能为非专业的人喜欢,我也很开心。同样是搞创作,搞作曲,大家的想法不尽相同。有的作曲家并不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自己喜欢,或者同行喜欢就行了。我是把观众的喜欢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记者:你创作的许多歌曲确实做到了让很多观众喜欢,你在创作出“好听的”、让更广大的观众喜欢的音乐上有什么心得?

孟卫东:我认为这里有个理念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参加北京军区的一个创作辅导班,作曲家唐诃老先生来给我们讲课辅导,他是《长征组歌》的四位作曲之一。他说一个曲不能没有调,但不能老有调,总要有一个好的调调,但也不能都是好的调调。他这话说得非常通俗,但我明白他的意思。意思是说一定要有好听的旋律。一首歌最简单的有四句,六句、八句的都有,更长的也有。总要有一句好听的调,但也不要试图都是好听的调。第一是做不到,第二如果都好听,也可能就都不好听了,就相互抵消了。好听的段落是由普通的段落衬托出来的。比如你唱一唱歌,你看看哪一句是你最喜欢的,从头到尾哪一句都喜欢,这是很难的。多数情况下其实就喜欢其中的一两句,那一两句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其它的是作为铺垫陪衬的。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先生的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还有曲子中的意境(问题),现在很多流行歌曲是比较消极和哀伤的意境,在年轻人群中,哀伤的曲调更讨巧。其实自古以来人们特别高兴或者特别伤心的时候,都更愿意用音乐来表达。不是说我个人不喜欢伤心的歌,但是在作曲工作中,我更愿意创作一些能让人积极向上,带有正能量的作品。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你看在我们音协举办的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活动中,向音乐专业人员、网友、媒体人士征集新中国建国70年以来最能够代表地方城市的歌曲,推荐上来的2000多首歌曲大部分都是鼓励奋斗青春、歌颂美好生活的。网友推荐数和专业认可度都比较高的几首如:《太湖美》《浏阳河》《大地飞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大理三月好风光》等都是歌颂地方风光美好,生活安定和谐的。“音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物。”同时音乐也能产生很实际的价值,譬如《太阳岛上》《鼓浪屿之波》《神奇的九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请到天涯海角来》等太多的地方歌曲,打响了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像《草原之夜》这样的国际名曲甚至能够吸引海外游客。

记者: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宝贵的音乐矿藏,你认为在今天的创作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孟卫东:中国的音乐家不搞中国的东西,这个没道理。施万春先生跟我说过,他有两个兜儿,一个兜儿里是西洋的玩意儿,一个兜儿里是民族的东西。但是我不敢说现在的青年或者中年作曲家这两个兜儿都有,往往是一个兜儿里的东西极多,一个极少。这当然跟生活经历有关,他们从小接触的多是西洋乐器,不像我们自小对曲艺等都是耳濡目染,后来才学了西洋的技法。对于青年作曲家来说,民族特色还是要有的,不然我们的作品可能就不会那么有辨识度。


上一篇: 韩新安
下一篇: 玛拉沁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