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这首歌词,我是1974年夏天创作的。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摄制《南海风云》这部反映西沙自卫反击战的电影,海政文工团著名词曲作家吕远老师负责影片的音乐创作,根据剧情安排了三首插曲,专程从北京来到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港,邀我写歌词。
我那时在榆林要塞区政治部任文化干事,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常有诗作在军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偶尔也被戏称“诗人、作家”,但绝非专业作家。因为长期工作生活在南海边,加上爱写诗,所以对西沙群岛特别向往,总盼望能有机会去一趟漫游讴歌。
机会终于来了,1974年1月19、20日的西沙自卫反击战全面告捷后 ,领导让我漂洋过海到了前线的珊瑚、金银、甘泉三岛,收集战斗故事和英雄事迹,完成后去了永兴岛。正巧吕远老师领着海军政治部创作组也来采风,就在南海深处的珊瑚岛上,我们不期而遇,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吕远老师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八月十五月亮明》等许多歌曲,巳经唱响大江南北,我还读过他创作的长诗《一个共产党员的手》,对他的作品由衷钦佩和喜欢。所以,在永兴岛上遇见心目中的偶像,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招待所仿佛了解我的心思,安排我和吕远老师住在两个紧挨着的房间,墙壁中央有一扇敞开的大窗,足不出户就能对话交流。虽说初次见面,我着实抑制不住崇敬的心情,对着窗口给吕远老师背诵了一段《一个共产党员的手》中的诗行。
吕远老师为人处事低调,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我这个小字辈面前,从未表露过居高临下的情绪和态度。我们一见如故,经常一起漫步海边看朝晖晚霞,流连金沙滩上捡海螺拾彩贝,坐在珊瑚花丛中享受椰风海韵,畅谈西沙的见闻和收获,高高兴兴度过难以忘怀的几天。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是直升机降临永兴岛接吕远老师一行返回的,在握手道别那一刻,我曾悄悄问自己,和吕远老师何年何月再有第二次握手的机会?
没想到不出半年,我们在“天涯海角”相会了。望着吕远老师亲切的笑容,接过他递给的《南海风云》电影剧本,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他告诉我,在榆林港只有三天时间,言外之意这三首歌词我必须三天内写出来。由于时间紧迫,我争分夺秒,抓住重点,把剧本中安排了插曲的情节认真阅读思考,确定了三首歌名,第一首就是《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我要通过这首歌把西沙群岛的旖旎风光热烈赞美,告诉世界,西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定越来越繁荣兴旺。
当我拿起笔在稿纸写上《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七个字时,那风起云涌浪花飞溅的南海,星罗棋布如同璀璨明珠的珊瑚岛礁,岛上迎风招展熠熠生辉的国旗,以及挥汗如雨守礁建岛的战友们,又一一在眼前壮美展现。神圣的主权,绚丽的风光,难忘的经历,火热的情怀,让我的思绪展翅翱翔,仅用了半天时间,这首歌词就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经过废寝忘食的紧张突击,终于写完三首插曲歌词,《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飞翔吧海燕》,《人民海军战歌》,自我感觉还不错。
吕远老师接过我按时交出的歌词稿,字斟句酌认真看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如释重负,打心坎里感激他给了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1976年夏秋之交,电影《南海风云》全国上映,《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唱响天南海北神州大地,精彩的画面,优美的旋律,让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展现在全国人民的眼前。
2012年7月24日,兴高采烈的人们高唱着《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欢庆三沙市隆重设立,由西沙中沙南沙三个群岛汇聚成的三沙市,傲然屹立在波澜壮阔的南海上,成为国土最南端的地级市。吕远老师和我光荣地成为第一批荣誉市民。2013年7月,在相隔38年之后,我俩第二次登上三沙市首府永兴岛,参加设市一周年纪念活动。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市长肖杰同志笑着说,他是听着《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长大的。我明白,这是岁月深处赋予我们的荣耀。
从此之后,三沙市政府每年都邀我们上岛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请我们“常回家看看”。三沙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每一次上岛我们都感到惊喜,“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古老的家乡繁荣兴旺,”不仅仅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更是今天三沙真实的时代写照。
人们喜欢这首老歌,唱了40多年依旧情有独钟,其因就是《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在岁月轮回中,巳经成为美丽幸福三沙的一张珍贵名片,神圣庄严的南海主权一个永恒符号。